重庆启动长江上游(重庆)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
【资料图】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国家有关部门规划新建9个种质资源库。作为其中三大地方库之一,重庆承担的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已经启动,助力长江上游鱼类种质资源延续。
地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平原结合带的重庆,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全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复杂多样的地貌地形,为多种鱼类繁衍栖息提供了场所。据了解,重庆市境内分布的鱼类多达185种,同时还具备种质基因优势。
“比如说像国家列入保护动物名录的鱼类,我们重庆市有16种,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我们重庆市有45种,占了一半以上,有大量的具有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组织性状和基因。”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技术顾问刘建虎说。
不仅水产种质资源“家底厚”,重庆在鱼类基础研究、野外资源调查、经济鱼类开发利用等领域也有优势。作为此次资源库主要建设单位之一,西南大学水产研究团队正在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鳍吻鮈等濒危鱼类开展抢救性保护,通过收集野外亲本,进行人工繁殖。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主任李芳介绍,通过人工繁殖的成功,可以把长鳍吻鮈培育到苗种的阶段,之后再进行增殖放流,使得野外长鳍吻鮈的资源量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补充。
按照规划,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包括了标本、活体、细胞、基因四大库,将重点攻坚5种鱼类人工繁殖难题;开展5种重要经济鱼类的遗传育种工作,形成每年增殖放流珍稀特有鱼类苗种100万尾的能力。目前,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的项目区正加紧建设。
西南大学副校长、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志坚透露,通过一到两年的建设,他们能够保存上百种长江上游的鱼的活体,上百种鱼的精子库,以及60种左右的基因库,将特有鱼类的保护工作做好。
市农业农村委渔业处处长秦大海表示,它既是一个种质资源的库,更是重庆水产科技人才队伍储备和培育的库;既是长江特有鱼类保种繁育和种质创制的一个基地,更是研学和科普教育的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