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不淡,自主品牌“杀疯了” 7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77.5万辆
每经记者 李星 每经编辑 裴健如
(资料图片)
8月8日,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7月,国内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量为1129.9万辆,同比增长1.9%。其中,7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量达177.5万辆,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6.3%。
“今年7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量仍是今年年内销量的次高点。”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解释称,历年的7月一般是仅次于2月的正常月度销量最低点,但今年7月是在6月零售量峰值之上的环比温和回落走势,所以7月乘用车零售量仍属于较强走势。
对于8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展望,崔东树表示,随着车市增长的结构性分化,部分企业传统车产能充裕,休高温假的时间较长,车市在8月将进入休整期。“8月开学季前,购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家庭第二辆车的需求更强烈,换购、增购需求将带动新车和二手车市场持续较强,也将继续作为支撑国内汽车市场维持现有规模的基石。”崔东树认为。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续升
7月,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市场份额继续提升。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量为94万辆,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1%,零售份额为53.2%,同比增长5.8个百分点。2023年以来,自主品牌零售累计份额达50%,相对于2022年同期增加4.4个百分点。
崔东树分析称,自主品牌零售份额的持续上涨,得益于国内车企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明显。
区别于自主品牌零售量的高增长,7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则同比大幅下滑。7月主流合资汽车品牌的零售量为59万辆,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11%。其中,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为20.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为15.8%,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为7.7%,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
豪华品牌7月在华零售量为24万辆,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20%。不过,得益于去年受芯片供给短缺的豪车缺货问题逐步改善,1~7月国内豪华品牌乘用车市场零售量整体表现突出,同比增长11%。
崔东树分析称,自主品牌市场表现之所以全面优于合资品牌,主要是由于自主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保持销量高增长,在国外市场也表现强势。
乘联会统计口径下,7月国内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31万辆,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4%。1~7月,国内乘用车累计出口199万辆,同比增长81%。随着出口运力的提升,7月自主品牌出口量达到24.8万辆,同比增长56%,环比基本持平;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量为6万辆,同比增90%。
库存方面,由于7月厂商生产增产而零售量放缓,导致渠道库存微增,形成了厂商产量高于批发4万辆,而厂商国内批发低于零售2万辆的渠道加库存走势。“厂商与渠道从去年12月到今年7月持续去库存50万辆,从而减缓了渠道库存压力。”崔东树称。
全年销量预期没有改变
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73.7万辆,同比增长30.7%,环比下降3.1%,渗透率达35.7%;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为64.1万辆,同比增长31.9%,环比下降3.6%,渗透率为36.1%,较去年同期26.8%的渗透率提升了9.3个百分点。
1~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量为427.9万辆,同比增长41.2%;累计零售量为372.5万辆,同比增长36.3%。“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以比亚迪、长安、上汽、广汽、吉利等为代表的主流车企,在新能源板块表现优异。”崔东树表示。
随着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7月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达到15家(环比增加2家,同比减少1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的88.1%(上月为82.7%,去年同期为83.4%)。
7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比亚迪(销量约26.11万辆)、特斯拉中国(销量约6.43万辆)、广汽埃安(销量约4.5万辆)、吉利汽车(销量约4.1万辆)和长安汽车(销量约3.69万辆)。
在崔东树看来,7月国内乘用车市淡季不淡的表现,是中国车市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体现换购需求逐步成为车市主力。“2022年国内车市的换购比例达到整体销量的45%,今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48%。”崔东树表示。
对于2023全年国内乘用车销量预期,乘联会方面保持其今年对国内乘用车零售量达2100万辆和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850万辆的预测不变。“7月淡季需求保持较强特征,符合乘联会预期,但年末的旺季需求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崔东树解释称,从购车群体结构来看,目前新购(车)群体总体表现较为疲软,到年底也很难改变这种状态。所以,今年底靠新购车辆来拉动车市继续走强还存在不确定性。